暑期已近尾聲,各類培訓班在陪伴孩子們度過假期的同時,培訓市場收尾階段的消費風險也逐漸凸顯。8月26日,山東省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尾單課程促銷藏風險,消費者應重點防范。
臨近假期結束,部分機構以“最后×天5折優惠”“尾課清倉特價”等為噱頭進行促銷,看似讓利,實則套路多多:有的課程僅剩2到3課時卻仍要求全款購買;有的把即將過期的線上錄播課打包銷售;有的以享受折扣為條件,強制消費者捆綁購買秋季課程。消費者付款后若因故申請退費,常被以“特價課程概不退換”等理由拒絕。
部分機構以“暑期課程具有季節性,過期自動作廢”為由拒絕延期或退費,或設置“轉贈須收高額手續費”“退費須扣除50%以上違約金”等苛刻條件。有的機構以“教師已離職”“校區需調整”等為由單方面取消剩余課程,僅同意將剩余費用折算為遠低于原價值的秋季課程抵用券,變相強制消費者繼續消費,且抵用券通常限制使用范圍并設有短促的有效期。
部分線上培訓平臺在暑期尾聲刻意降低服務品質和質量,原先承諾的直播課被擅自改為錄播回放,教師在線答疑次數和響應速度大幅降低,甚至以系統升級維護為借口,提前關閉課程訪問通道或APP端登錄權限,導致學員無法正常學習,剩余課時被快速消耗。
山東省消協提醒消費者,選擇培訓機構時要注意核查資質。一是報名前務必核實機構“兩證”(辦學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可通過“校外培訓家長端”APP查詢正規機構名單。二是師資資質要“雙驗證”,學科類教師須出示教師資格證,非學科類教師須提供專業技能證書(如教練員證、考級證書),并通過官方渠道(如中國教師資格網)驗證真偽。三是要警惕各類臨時機構,對通過社群、私信等私域渠道推送的尾單課、短期沖刺班等,應額外核實其是否有固定的、對外公示的經營場所,是否已被納入監管平臺,拒絕無辦學資質、無簽署合同、無法開具發票的交易。
合同簽訂時要明確權責,不留模糊空間。優先使用教育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制定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明確課程形式、課時數量、教師信息、上課時間、課程內容大綱等核心內容,拒絕僅以口頭承諾約定服務。重點關注退費條款,在合同中明確“未開課后全額退款”“因機構原因停課無條件退費”“剩余課時可轉贈/延期(有效期不短于3個月)”等內容,對“概不退款”“違約金超30%”等霸王條款應要求刪除或修改。
交費時要警惕超規收費陷阱,單次交費應不超過3個月或60課時(單筆金額不超過5000元),拒絕機構全年套餐、捆綁繳費要求,警惕收尾階段秋季課程提前交費享優惠的捆綁銷售。通過機構官方平臺或第三方擔保支付渠道交費,避免向個人賬戶直接轉賬,付款時務必在備注欄注明“××課程(××課時)費”,并索要加蓋機構公章的正規發票。
注意留存機構宣傳廣告頁面、與工作人員的聊天記錄,重點留存涉及課程效果、師資資質、服務承諾的內容;留存合同與付款憑證、課程履行與違約證據。若發生糾紛,可先與機構協商;協商無果的,可撥打12345熱線或通過全國消協智慧315平臺投訴,必要時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