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孩子離開校園,迎來完全在家中生活的日子。本應是親子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沒想到在朝夕相處中逐漸“變味”,甚至“相看兩厭”,家里成為親子“戰場”。
家長一句“要玩到幾點啊你”,孩子一句“催什么催”。不少父母感嘆:“孩子不聽話,比上班還要累!”“讓孩子聽話怎么就這么難!”
北京劉女士的女兒4歲,平時在幼兒園乖巧聽話,但暑假在家“不聽話”的表現讓劉女士感到疲憊不堪:“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按時吃飯,乖乖睡覺。”
哈爾濱的孔女士本來期待假期成為親子關系升溫的黃金時期,專門休假在家陪伴兒子,沒想到連續不斷的矛盾讓家里變得“雞飛狗跳”:“在家想跟他好好說話,他就是不聽,就跟你擰著來,非得一頓吼、打幾下子才老實。”
而在互聯網上,網友用搞笑視頻調侃“假期的父母”——要出門說“天天就知道在外面玩”,在家待著又嫌“一天到晚就在家待著”;吃肉多了嫌不吃菜,吃菜多了嫌不吃肉……父母假期的嘮叨,成為學生每個假期要面臨的“難題”。
暑假,親子溝通中的“漏洞”被放到最大。專家認為,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不僅集中在假期,而是貫穿整個育兒過程,成為家長們的“迷思”——“為什么我的孩子不聽話呢?”
長期從事親子關系咨詢服務的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婧儀認為,孩子有自主意識,家長不可強求言聽計從。信息爆炸時代,孩子接觸更多信息、有更多選擇,家長對“聽話”的觀念也要轉變,應當與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長期的不良溝通會影響親子關系,甚至導致孩子出現抑郁等心理狀態。
如何建立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模式,劉婧儀給出三步流程:
第一步,聽孩子說的話。家長要先學會傾聽,聽孩子說什么,表達對孩子尊重,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知道他行為背后的原因。
第二步,用智慧讓孩子聽家長說話。家長要用溫和、平等的語氣說話,不要帶著負面情緒和批判態度溝通。用巧妙的方式,讓孩子靜下心來聽家長的表達。
第三步,給出建議,達成共識。在傾聽與表達后,父母提出建議,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最后在討論中親子間達成共識,解決問題。這樣能給孩子成長的自由空間,提高孩子的自主性。
但是,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聽話”,并不代表完全放任。劉婧儀強調,需要父母在關鍵問題上設立不能妥協的底線,并“溫和而堅定地”堅守這個底線。她說:“當孩子做出超越底線的行為時,有的家長會很憤怒地訓斥孩子,但又沒有制止這種行為,這就是既不溫和又沒有堅守底線,不利于孩子遵守規則。”
劉婧儀還介紹了“三分之一”原則,為親子共同應對問題、達成共識提供思路——三分之一需要“強指令”,遇到孩子必須遵守的習慣和規矩等,要給出明確指令和要求,沒有商量余地;三分之一的問題“給選擇”,家長給出選擇,讓孩子半自主地做出決定;最后三分之一“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創造、定制方案,想辦法解決問題和矛盾點。
一些家長事無巨細地過度規定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其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和育兒焦慮。劉婧儀解釋:“一些家長可能缺乏安全感和靈活應變的能力,讓孩子聽話可以避免讓孩子遇到問題,這會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實際上應該放開手腳,讓孩子勇敢面對問題,在需要的時候支持和幫助他們。”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科主治醫師張樺也認為,應當讓孩子具備應對困難的能力和可以戰勝困難的信心,這有助于緩解家長的焦慮,進而改善親子關系。張樺說:“家長對孩子要滿懷期待,靜待花開,不應設想孩子一定要長成什么樣子,或者過分放大孩子遇到的失利情況。”
“家長給孩子的應該是愛、關懷和陪伴,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劉婧儀說。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