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雖至,暑熱仍在。此時,人體生理節律處于“由張轉斂”的關口,換季養生如何走得穩妥?有哪些常見的養生誤區?近日,記者走訪了江蘇省中醫院普內科副主任施榮偉主任中醫師,請他就換季養生支招。
內熱未清,秋燥先至
秋病多在夏熱中埋伏。立秋之后,感冒頻發、腹瀉不斷、情緒起伏、皮膚干燥……這種“內熱未清、秋燥先至”的錯位感,是許多慢性病、亞健康狀態反復的誘因。尤其是腸胃脆弱、呼吸道敏感、情緒不穩的人群,更容易在這個節點出問題。
專家解釋:從氣候上看,此時濕熱未除,早晚卻已有涼意。陽氣趨于內收,汗液分泌減少,毛孔逐漸閉合,體表防御力減弱。而此時貪涼飲冷、夜臥不覆,不僅容易感冒,更可能引發內寒外熱的錯綜病態。從中醫角度來說,這正是“外感風寒、內蘊濕熱”的典型時機。而若從現代醫學角度切入,此時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頻繁切換的時期。交感興奮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副交感占主導時,腸胃蠕動增強、情緒波動大。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波動,直接影響免疫功能與代謝效率,心腦血管病、哮喘、胃腸道疾病的復發率也因此陡增。
專家提醒:此時的養生,不是等秋涼之后才開始準備,而是在夏秋交界處,主動出擊,先調其內,再順其氣。
交替時節,少做三件事
換季調養的關鍵,不是“吃什么補什么”,而是“順其天時,調其節律”,而不少市民在生活中常因“過度”而導致夏秋之交易生病。
施榮偉提醒,夏秋交替要少做這三件事:過度消暑貪涼、過度鍛煉、過度飲用綠豆湯。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安排上了嗎?“近日高溫持續,不少人選擇飲用冰奶茶。實際上,冷飲是不宜在夏秋交替之際飲用的。”專家解釋,“此時陽氣發散在外,中焦脾胃虛寒,過食冰鎮瓜果或冷飲,則易導致寒邪直中太陰脾經,出現嘔吐泄瀉、脘腹冷痛等癥狀。此外,切忌過度貪涼。若夜臥貪涼,則易導致寒邪客于足太陽膀胱經,引發頭痛惡寒、項背拘急;久處空調房,則易導致風寒束表,可見鼻塞流涕、關節酸重等癥狀。”
施榮偉建議,中醫方面推薦采用傳統消暑方法,如飲用烏梅湯生津止渴,用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材煮水擦身;飲常溫之水,洗溫水澡,空調溫度不宜低于26℃,尤其要注意保護神闕、命門等要穴不受風寒侵襲。
夏末秋初時節,溫差加大,許多人會選擇在此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增加鍛煉頻次,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然而,高溫消退需待處暑之后,在此期間大量運動、過度出汗反而會耗氣傷津,導致心陽受損、心血不足而出現各種不適癥狀,甚至中暑虛脫。專家提示,鍛煉應當選擇清晨或傍晚時分,建議以八段錦、太極拳等柔和功法為宜,每次以“微微汗出”為度,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
綠豆湯是傳統的解暑佳品,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但脾胃虛寒者食用綠豆后,可能會引起腹痛、腹瀉等癥狀。中醫建議,對于平素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的脾陽虛損者,可酌情加生姜三片以制其寒性。同時也需注意:綠豆湯宜溫服不宜冰鎮,以免寒邪傷陽;不宜空腹飲用,恐傷脾胃陽氣;更不可與溫補藥物同服,以防藥性相抵。
不做“加法”,做“減法”
順應時節,做好“養收”。專家提醒,“養收”不是“加法”,而是“減法”——減去夏日的虛耗、減去寒涼的飲食、減去晚睡的習慣、減去情緒的波動。只有先“減”才能“收”,才能真正養陰、養身、養神。
那么如何“收”?在飲食方面,宜清淡,多食冬瓜、絲瓜、薏苡仁、蓮子肉、芡實等健脾利濕之品,少食“肥甘厚味”,即脂肪與糖分含量高的精細食物,包含油炸食品、動物脂肪及甜品等。“不能急于進補肉類、辛溫之品。補,是在氣血虛損、脾胃健運的前提下,適時適量地‘以潤代燥、以平代溫’。進補不當,是對身體的二次傷害。”專家提醒。
在起居方面,有人問,為什么一到秋天就特別疲憊?“其實不是累,而是神經系統的節律還沒跟上季節變化。夏天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到了秋天要轉向副交感主導,這個‘剎車’過程,如果沒有良好的作息與飲食配合,就會表現為‘秋乏’。”專家解釋,氣候變化對激素水平也有細微影響,褪黑素的分泌提早,皮質醇的節律也會前移。專家建議,此時要“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有一定的規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體的生理常度;還要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助陽氣升發。此外,可采用中醫外治法,選擇三伏貼敷貼于肺俞、脾俞等穴位,或艾灸關元、足三里穴位以溫補脾腎。
秋季也是免疫力重塑的重要節點。夏季高溫潮濕,免疫系統易處于“慢性激活”狀態,此時通過調脾胃、養肺腎、靜神志,可有效恢復免疫節律。現代研究也發現,腸道菌群結構在換季時波動顯著,通過食療、益生菌攝入、規律作息,可協助免疫系統完成“季節性重構”。值得一提的是,秋季是慢病調理的窗口期。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哮喘、慢阻肺等患者,此時若能調整藥量、優化飲食、適度運動,能有效減少冬季發作的頻率與強度。專家表示:中醫講“治未病”,換季調養,本質就是提前介入,阻斷病變鏈條。
施榮偉強調,此時養生要把握“扶陽祛濕”的總原則,既要順應天時,借助自然陽氣驅散體內寒濕,又要注意固護正氣,避免過度耗傷陽氣和津液,調養精神、保養正氣,如此才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養生效果。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