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持續下降,人體血管會發生適應性收縮,不僅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高發,一種被稱為“眼中風”的眼科急癥也進入高發期。如何防治“眼中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姚小磊提醒,“眼中風”最典型的信號是突發性、無痛性的視力驟降,一旦出現相關癥狀,需注意救治的黃金90分鐘,發病到救治間隔越短,視力挽回希望越大,視網膜缺血缺氧超過90分鐘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害,出現癥狀需立即前往有眼科急診的醫院,切勿等待觀望。
“中風”,是指局部血管栓塞或者出血,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中風”。而“眼中風”就是指眼球的主要供血血管——視網膜中央動脈堵塞。“由于突發、無痛,部分患者因無疼痛感易誤判為疲勞而延誤就醫,風險極高。”姚小磊介紹,視網膜動脈阻塞病情極為兇險,供血主干道突然中斷,少數患者發病前有短暫視物模糊且快速恢復的預警信號。其典型表現為:突發無痛性視力急劇下降,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視力大幅衰退,嚴重者僅存光感或完全失明。視野缺損,感覺眼前某區域突然變暗,如窗簾遮擋。
同時,視網膜靜脈阻塞這類情況更為常見,回流血管受阻引發眼底“淤血”和滲漏,表現為突發性視力下降或模糊,程度不及動脈阻塞急劇;視物變形,看直線時感覺線條彎曲;視野中出現固定黑影,且不移動;視物變暗,眼前似蒙一層毛玻璃,色彩暗淡。
為何入冬后“眼中風”高發?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血管“熱脹冷縮”。入冬后,氣溫持續走低,寒冷刺激導致全身血管收縮、痙攣,視網膜血管纖細且對溫度敏感,更易閉塞;二是血壓“過山車”。冬季晝夜溫差大,加劇血壓波動,瞬間飆升的血壓可能沖擊血管內壁斑塊,使其脫落形成血栓,堵塞眼底細血管;三是血液“變黏稠”。天冷后,飲水量可能減少,體內水分不足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動不暢,血栓形成風險大幅上升。
姚小磊提醒,中老年人群、“三高”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長期吸煙者、青光眼患者等五類人群在入冬后,尤其需要防范“眼中風”。
首先要做到保暖御寒,重點做好頭、頸、足保暖,外出佩戴帽子、圍巾,避免冷風直襲;配戴護目鏡減少寒風對眼部刺激,日常用溫水洗臉,避免冷水激惹血管。
嚴格遵醫囑服藥,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冬季尤其關注血壓波動;“三高”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眼底檢查。
在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原則,多食銀耳、百合、山藥等滋陰食材,搭配黑木耳、山楂等活血化瘀食物;忌口生冷、油膩食物,保證每日充足飲水,戒煙限酒。
運動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和緩運動,時間以午后陽光充足時為佳;避免突然發力、憋氣等行為,防止血壓驟變。(徐媛 朱芙蓉 裴翌堯)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