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寧波某醫院接診了一位因為拆快遞而導致顱底骨折的年輕女患者。據了解,該患者蹲在地上拆快遞準備起身的瞬間,眼前猛的一黑,身體不受控制地直直栽向地面。幾秒鐘后,她被聞聲趕來的家人叫醒,頭暈的感覺已經退去,事后也并無其他不適,便沒將此事放在心上。直至第二天,發現自己變成了“熊貓眼”,才急忙去醫院就診,經顱腦CT檢查,被確診為“顱前窩骨折”。接診醫生仔細問診后表示,其幕后推手是日常生活中極易忽略的“隱形殺手”——體位性低血壓。
記者采訪江蘇省人民醫院醫療集團逸夫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陳琳了解到,體位性低血壓“來得快,去得也快”,大部分人群可以通過加強運動預防它的發生,但它需要與癥狀類似的低血糖科學區分,以便突發情況時正確應對和處理。
老人、年輕女性易中招,抗阻運動是“良藥”
當人從躺著、蹲著的姿勢突然站起時,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或者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同時伴有頭暈、眼前發黑等低灌注癥狀,就屬于體位性低血壓。通俗來講,就是起身太快,大腦會瞬間缺血缺氧。別以為只有健康狀況欠佳的人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生活中,健康人群也可能中招。
“比如說體型偏瘦的年輕女性,她們的基礎血壓可能普遍偏低,常維持在100/70mmHg左右。突然改變體位時,由于血管調節功能相對較弱,就容易導致血壓驟降,腦部供血不足,從而出現癥狀。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彈性下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減退,使得老年人也成為體位性低血壓的高發群體。”陳琳介紹說,還有部分患者,尤其伴糖尿病、低血容量,或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物及精神類藥物的患者,血壓調控機制變得更為敏感,也可能在體位變化時出現過度的血壓下降。
當然,絕大多數體位性低血壓是功能性的,通過生活方式調節也可以有效預防,一般也并不需要特殊治療。生活中建議適當加強體育運動,特別是做物理對抗動作,如腿交叉、彎腰及緊繃肌肉等動作,能有效減少周圍血液灌注,增加靜脈回心血量;低血壓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增加鹽分和水分攝入,避免血容量不足。“此外,高危人群要養成‘慢起身,避免臥位過久’的習慣,在由臥到坐、由坐到站之間稍作停留,使機體有時間調節自主神經,給身體和血管足夠的反應時間。”陳琳提醒道。
需要注意的是,如若出現反復、嚴重的暈厥,必須及時就醫,排除病理性因素,如維生素B12缺乏、內分泌疾病或神經系統病變等可能。
一站起來就頭暈,也要區分是體位性低血壓還是低血糖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感到頭暈、心慌、站立不穩的感覺,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可能低血糖了”,很難把體位性低血壓和低血糖明確地區分開。陳琳表示,盡管兩者在癥狀表現上有部分重疊,但體位性低血壓與低血糖在發生原因、關鍵癥狀、緩解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本質區別。
首先,體位性低血壓的核心誘因是體位的突然改變,而低血糖是因為能量不足,如饑餓、降糖藥過量、運動過度等。“體位性低血壓最典型的癥狀是頭暈、眼前發黑,但低血糖導致的頭暈遠不如前者劇烈和突然,更多會伴有出冷汗、心慌、手抖等癥狀。”陳琳告訴記者,從緩解方式來說,體位性低血壓在平臥或坐下后,癥狀通常能迅速緩解,而低血糖需要補充糖分(如進食、喝糖水)后才會逐漸緩解,并不會因為體位改變而情況好轉。
同樣,對于健康人群來說,如果只是偶爾在很餓的時候出現輕微低血糖癥狀,進食后立刻好轉,可無需特殊檢查,但應注意規律飲食。如果癥狀反復出現、癥狀嚴重或原因不明時,必須及時就醫,通過一系列檢查來明確診斷,并尋找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