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報道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近日報道,醫學領域的各個環節都存在貫穿始終的性別差異。從最基礎的研究到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無一例外。心臟病學作為“男女診療不平等”程度最深的學科之一,堪稱典型案例。以心肌梗死為例,女性往往被診斷出患病的時間更晚,癥狀識別難度更高,甚至更容易被輕視;而在治療階段,醫生的方案也更保守,為女性實施的侵入性手術更少。
近日發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深入探討了心血管疾病預防領域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并發現運動建議同樣忽視了性別差異。
該研究顯示,女性從運動中獲得的心血管益處可能比男性更多。也就是說,要達到與男性同等的心血管保護效果,女性所需的運動強度更低。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運動對所有人都有益。它是保護心血管健康最有效的預防性干預措施之一:能將患冠心病風險降低20%,將因這類疾病死亡的風險降低28%。但這種益處并非對男女完全相同。
在這項研究中,中國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8.5萬余人的可穿戴設備運動數據,以探究運動與心血管健康關聯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以衛生部門的指導標準為基準,該標準建議男女每周進行約15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運動。中等強度運動包括快走、騎自行車等;高強度運動則以跑步、游泳、打網球等為主。
研究人員對80243名無冠心病人群進行追蹤后發現,達到衛生部門建議的每周150分鐘運動標準的女性,患冠心病風險降低22%,而達到相同標準的男性,患冠心病風險僅降低17%。
后續分析進一步顯示,若女性每周運動時長提升至250分鐘,患冠心病風險可降低30%。而男性若想達到同等心血管保護效果,則需每周運動530分鐘。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另一組包含約5000名冠心病患者的樣本中,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其死亡風險降低幅度是男性的三倍。
對于這種差異背后的機制,研究人員提出了多項假說。例如,該研究作者、廈門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家進指出,女性體內的循環雌激素水平遠高于男性,這種激素可能在運動過程中促進體脂減少。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也表明,補充雌激素可提高男性運動時的脂質氧化水平——已知這一過程能改善冠心病的臨床預后。
研究人員推測,另一個可能涉及的機制是骨骼肌形態組成上的性別差異:男女的肌肉纖維存在差異,肌肉代謝方式也不相同。研究論文顯示,這些差異可能是女性對運動表現出更高敏感度,并從中獲得更顯著臨床益處的原因之一。
不過,巴塞羅那圣保羅醫院心臟科醫生何塞·馬里亞·格拉表示,研究提出的假說遺漏了一點,即“疾病暴露時間也存在差異”。他說:“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通常在50歲后(絕經后)才開始發展;而男性則可能更早,從20歲左右就已開始。男性暴露于疾病風險的時間更長,但研究并未提及這一點。當然,女性確診心血管疾病后,病情進展往往更快,但或許她們的病情逆轉或干預空間也更大。”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強調了一個核心信息:“與男性相比,女性只需一半的運動時間,就能獲得同等的健康益處。這一發現或有望鼓勵更多女性運動。”
美國麻省總醫院的埃米莉·劉(音)在附帶評論中說:“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一刀切’的醫療解決方案行不通。”專家表示,采用性別視角的診療模式,同時開展關注性別差異的研究,已使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了30%。(編譯/張微雨)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