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13日報道 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11月11日報道,一項新研究指出,經常使用多種語言不僅能延緩大腦衰老,或許還能預防癡呆。該研究結果基于對來自27個歐洲國家超過8.6萬名成年人的數據調查。其特別之處在于:研究團隊發現,即使考慮了教育程度、體育鍛煉或社會影響等其他保護因素,使用多種語言仍與延緩衰老存在關聯。
在這項發表于英國《自然-衰老》雜志的調查中,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大學阿古斯丁·伊瓦涅斯領導的國際團隊將參與者年齡與生物學數據和行為特征(如健康狀況、體能、生活方式和社會活動等)進行了對比。
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可計算出參與者的生理年齡是小于還是大于其實際年齡。所有參與者年齡在50歲至90歲之間。
研究結果顯示,多語者出現加速衰老的概率明顯低于單語者。每多掌握一種語言,保護效果就會增強。研究人員稱,這是一種“劑量依賴效應”。
德國神經病學學會秘書長彼得·貝爾利特認為,該研究也揭示了多語言對癡呆的預防作用。他指出:“這項研究證實了一些較小規模觀察性研究的發現,即使用多種語言顯然是預防癡呆的一種保護因素。”盡管調查未納入癡呆患者,但貝爾利特認為,該研究為降低老年認知衰退風險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使用多種語言確實能增強對抗認知能力下降的韌性”。
這種保護機制如何運作?研究人員將其歸因于所謂的認知儲備。“多語言能力就像大腦中的緩沖墊,”貝爾利特解釋道,“掌握多種語言的人,年老時可調用的認知儲備更豐富。”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腦科學家賈森·羅思曼和費德里科·加洛在評論該研究時寫道:“這種效應已得到明確證實,當前的挑戰在于理解其作用機制,并將其轉化為促進健康老齡化的策略。”他們指出,多語言能力堪稱公共衛生領域的低成本杠桿,其重要性或可跟健身或戒煙推廣計劃相提并論。
貝爾利特也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手段。他說:“對于預防癡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建議就是學習一門新語言。這是每個人都能實踐的健康管理措施。”(編譯/焦宇)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