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是高薪offer,沒想到是培訓陷阱!”明年即將畢業的小吳提起求職經歷仍忐忑不安。近日,北京市人社局聯合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等五部門公布2025年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典型案例,4起案件集中曝光了“招轉培”、無證中介、非法培訓等就業陷阱,涉案金額最高達近百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在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一些針對求職者焦慮心理設計的陷阱已成為侵害勞動者權益的高發區。
四大“黑招”專攻求職者軟肋
“招聘—培訓—貸款”的連環套、無資質中介的虛假承諾、超期經營的勞務派遣……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揭開了就業市場中的多種侵害勞動者就業權益的違法行為,違法者能夠精準把握求職者的心理弱點特點。
“招轉培”是較為隱蔽的就業陷阱。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招聘平臺發布軟件開發崗位信息,許諾月薪過萬,吸引求職者投遞簡歷。面試時卻以“技術不達標”為由,將其推薦至關聯企業參加培訓,表示“培訓合格即直接錄用”。畢業生小張繳納8000元培訓費后發現,所謂的“就業指導”僅是批量投遞簡歷,承諾的錄用更是無從談起。北京市昌平區人社局執法人員指出,這類騙局利用了求職者對高薪的渴望和對行業認知不足的弱點,通過“先就業后付費”等模糊表述混淆視聽。
無證經營的“黑中介”則以更低成本獲取利益。北京某人力公司在未取得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的情況下,通過微信公眾號開展網絡招聘長達4年之久。執法人員核查發現,該機構發布的“國企直簽”“包入職”等崗位均為虛構,僅靠收取中介費牟利。
非法職業培訓同樣暗藏風險。北京某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在無任何資質的情況下,以“健康管理師包過”“速成拿證”為噱頭,收取學員學費累計近百萬元。不少學員反映,所謂的培訓僅是播放過時網課,考試前承諾的“內部資料”從未兌現,最終既未取得證書,學費也難以追回。海淀區人社局表示,非法培訓機構往往缺乏合規教學場地,不僅教學質量無保障,還存在消防隱患等安全風險。
聯動織密監管網絡
面對花樣翻新的就業陷阱,北京市啟動跨部門專項行動,通過“精準摸排+從嚴處罰+公開曝光”的組合拳,全力凈化人力資源市場環境。專項行動采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執法人員通過大數據分析篩選違法線索,對網絡招聘平臺、校園周邊中介機構等重點領域開展突擊檢查,減少對合法經營主體的干擾。
在案件處置中,執法部門堅持“零容忍”原則,依法從嚴從重處罰。對北京某人力公司的無證中介行為,朝陽區人社局依法沒收違法所得并罰款1萬元,責令其刪除虛假招聘信息并補辦許可證;針對某勞務派遣公司的超期經營行為,海淀區人社局以三倍違法所得標準處以罰款,累計罰沒金額超百萬元……截至目前,專項行動已查處各類行政違法案件157件,罰沒款項共計330余萬元。
“曝光是最有效的震懾。”北京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專項行動實行“重大案件公開制度”,通過官網、官微及時公布典型案例,既提醒勞動者規避風險,也倒逼企業規范經營。同時,五部門建立聯動處置機制,確保違法線索“接訴即辦”,形成“企業自律、部門監管、社會監督”的共治格局。
求職者必備的“防騙指南”
資質核實是防騙的首要關卡。職業中介機構必須持有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勞務派遣單位需具備有效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職業培訓機構則應取得民辦學校辦學許可,對短視頻平臺等非正規渠道的招聘信息需格外警惕。針對網絡招聘崗位,可通過企業官網、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用人單位注冊信息。
警惕收費陷阱是防騙的核心原則。“任何以培訓、服裝、保證金等名義收取費用的招聘,都是違法的。”執法人員明確指出,求職者面試時若被要求繳費、辦理貸款或購買設備,應立即終止應聘,并保留聊天記錄、繳費憑證等證據,及時向人社部門或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對“高薪保底”“包過拿證”等不切實際的承諾,要保持理性判斷,通過行業協會、在職員工等渠道核實信息真實性。
留存證據是維權成功的關鍵。求職者應妥善保存招聘簡章、面試通知、勞動合同、工資條等材料,對中介機構或用人單位的口頭承諾,盡量通過書面形式確認。在北京某勞務派遣案中,勞動者因留存了工資轉賬記錄和工作證,成功追回社保補繳款項及賠償金共計12萬元。
“就業是民生之本,權益保障是就業質量的底線。”北京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化專項行動成果,對違法企業實施聯合懲戒。同時提醒廣大求職者,就業之路無捷徑,唯有提升自身技能、增強防范意識,才能在求職過程中規避風險,實現高質量就業。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