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道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1月3日報道,一項將在2025年美國心臟協會科學年會上發表的初步分析發現,夜間人造光線增加與大腦壓力信號增加、血管炎以及更高的心臟病風險相關。會議將于11月7日至10日在新奧爾良舉行,會議重點是心血管科學的新發展、研究和實踐更新。
調查人員稱,夜間的人造光線,通常被稱為夜間光污染,在現代城市環境中幾乎普遍存在。這是同類研究中首次將腦部成像和衛星測量結合起來,勾勒出夜間光亮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生物通路。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沙迪·阿布哈希姆說:“我們知道,空氣和噪聲污染等環境因素會通過壓力影響我們的神經和血管,從而導致心臟病。光污染非常普遍,但我們對它如何影響心臟卻知之甚少。”阿布哈希姆是麻省總醫院心臟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計算機斷層掃描(CT)試驗成像的負責人,也是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講師。
所有參與者都進行了相同的PET/CT檢查。該研究的450名成年對象均未罹患心臟病或癌癥。阿布哈希姆說:“這是我們醫院例行的影像學檢查。CT部分提供了詳細的解剖圖像,而PET部分則顯示了組織中的代謝活動。同時使用這兩種成像技術可以在一次掃描中測量大腦應激活動和動脈炎癥。”
試驗的關鍵結果是光照越強,風險越大。
夜間暴露在高強度人造光下的人,大腦應激活動、血管炎癥和罹患主要心臟疾病的風險更高。這些信息均來自醫療記錄,并由兩名心臟病學家進行盲態評估,這意味著他們對任何可能影響決定的信息并不知情。
夜間接觸的人造光越多,患心臟病的風險就越高。在5年和10年的隨訪期間,光照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心臟病風險會分別增加35%和22%。將傳統風險因素和其他社會環境暴露(如噪聲污染和社會經濟地位)考慮在內,這些關聯仍然存在。
此外,生活在社會壓力或環境壓力較大的地區(如交通噪聲較高或收入較低社區)的參與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
“我們發現,夜間燈光與心臟病之間幾乎呈線性關系:夜間燈光照射越多,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就越高。即使夜間光線適度增加也會導致大腦和動脈壓力增加,”阿布哈希姆說,“當大腦感知到壓力時,它會激活信號,觸發免疫反應,使血管發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過程會導致動脈硬化,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
為了對抗夜間人造光的影響,他建議城市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戶外照明,遮蔽街燈或使用動作感應燈。對個人而言,“人們可以減少夜間室內光線,保持臥室黑暗,睡前避免看電視或使用電子設備”。
胡里奧·費爾南德斯-門多薩博士是《多維睡眠健康:心臟代謝健康的定義和含義——美國心臟協會科學聲明》寫作委員會的成員,他說:“這些新發現進一步證明,減少夜間過度暴露于人造光下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編譯/文怡)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