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涼,但街頭的“穿衣溫差”卻格外醒目:有人依舊短袖配冰飲“硬扛”低溫,有人早已裹上羽絨服“秒入冬”。這讓不少人心生疑惑:怕冷和抗凍的人身體到底有啥差異?這種表現真的能反映健康狀況嗎?
怕冷不等于體質差
“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身體對寒冷的敏感度更高?!苯K省疾控專家解釋,人體皮膚和黏膜上的冷覺感受器數量,足足是熱覺感受器的10倍,且大多分布在皮膚表層,能更快速捕捉低溫信號。從進化角度看,這種“天生怕冷”是恒溫動物的生存智慧——通過敏銳感知寒冷并主動規避,減少熱量流失和器官損傷,是刻在基因里的保護機制。
但同樣是怕冷,有人反應溫和,有人卻要“羽絨服焊身上”“被子疊三層”,這背后的關鍵在于人體的“應急產熱”能力,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打哆嗦。專家介紹,當體表熱量快速流失時,大腦會指令骨骼肌高頻收縮,也就是打哆嗦,這個過程產生的熱量相當于日常代謝的4倍,能快速維持核心體溫。但這種產熱能力存在明顯個體差異,環境適應性是重要影響因素。
研究數據顯示,長期生活在溫帶和北極地區的人群,骨骼肌對寒冷的顫抖反應強度,比熱帶地區居民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長期暴露在低溫環境中,人體會形成“代謝型冷適應”:皮膚血管收縮能力增強,體表溫度比普通人高1℃—2℃,熱量散失速度減慢?!氨狈饺说侥戏竭^冬往往更抗凍,并非體質更優,而是環境塑造了不同的御寒能力。”專家強調,單純怕冷不能等同于體質差,更多是先天感知差異與后天適應的結果。
是否抗凍,與基因和脂肪類型有關
那么,那些寒冬里穿短袖的“抗凍達人”,到底贏在了哪里?專家表示,抗凍能力既靠先天基因,也靠身體“產熱裝備”的差異。
基因是關鍵的“先天優勢”。近年來的遺傳學研究發現,不少抗凍人群的ACTN3基因存在R577C突變,這種突變會導致肌肉中缺乏α-輔肌動蛋白3。這一變化讓他們的產熱模式更“節能”——普通人御寒主要靠骨骼肌劇烈顫抖產熱,耗能高、持續時間短;而基因突變者的肌肉能通過低強度、持續性收縮產熱,無須額外消耗大量能量,就能穩定核心體溫,相當于自帶“節能暖爐”。
脂肪類型的差異,則讓抗凍表現更顯“迷惑性”。很多人覺得“胖子一定抗凍”,但現實中不少肥胖者反而更怕冷。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脂肪的“種類”而非“數量”。人體脂肪分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多堆積在腹部、臀部,主要功能是儲存能量,堪稱“能量倉庫”;棕色脂肪集中在頸部、鎖骨周圍,富含線粒體,能通過脂質氧化高效產熱,是“產熱工廠”。
“瘦子抗凍靠棕色脂肪‘自燃’,胖子靠白色脂肪‘隔熱’?!睂<医忉?,研究顯示體重正常的年輕人,棕色脂肪占比可達體重的1%—2%,而肥胖人群的棕色脂肪活性普遍較低。但白色脂肪的“隔熱層”作用也不可忽視,腹部厚厚的白色脂肪能減少肌肉和內臟的熱量散失。不過棕色脂肪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這也是很多人成年后不如年少時抗凍的原因。
需要警惕“突然變得怕冷”這一信號
怕冷和抗凍,到底誰更健康?專家明確表示,二者不能直接作為健康的判斷標準,只是身體適應環境的不同表現。但需要警惕“突然變得怕冷”這一信號,它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預警。
“甲狀腺功能減退是導致怕冷的常見病因?!睂<医榻B,甲狀腺激素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和產熱,一旦分泌不足,機體產熱能力下降,就會出現畏寒、乏力、手腳冰涼等癥狀。此外,缺鐵會導致血紅蛋白攜氧能力下降,能量代謝受阻;缺鈣會影響血管收縮能力;低血壓、心肺功能不足者因末梢循環差,也更容易怕冷,“如果近期突然比往年更怕冷,且伴隨其他不適,建議及時就醫檢查?!?/p>
無論怕冷還是抗凍,科學應對寒冬才是核心。專家針對不同人群給出了精準攻略:
對于“怕冷的人”,要從提升產熱和加強保暖兩方面入手。運動上,每天30分鐘快走或輕強度力量訓練,能增強新陳代謝和末梢循環;飲食中多攝入瘦肉、雞蛋、深綠色蔬菜等富含蛋白質和鐵的食物,幫助身體“內部升溫”;保暖時重點守護腰腹部、手腳等部位,選擇透氣性好的衣物,避免“捂汗”后受涼。
抗凍人群也不能掉以輕心。“耐寒不代表耐凍,過度暴露會影響健康。”專家提醒,長期在低溫環境中活動,即使沒有寒冷感,皮膚也可能凍傷;低溫還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建議抗凍人群在戶外時做好頭部、頸部保暖,避免長時間寒風直吹;有基礎疾病者更要遵醫囑防護,不可盲目“硬扛”。
此外,專家提醒,根莖類食物營養更抗凍,建議多吃溫熱性食物,包括根莖類蔬菜、辛辣食物等?!昂}卜是典型的溫熱性蔬菜,它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有助于增強免疫力。胡蘿卜可以做成胡蘿卜羊肉湯,將胡蘿卜與羊肉一起燉煮,羊肉也是溫熱性食物,二者搭配,能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熱量。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這樣的湯,暖身又營養。紅薯同樣屬于溫熱性食物,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炯t薯是冬季街頭常見的美食,紅薯在烤制過程中,糖分焦糖化,口感香甜軟糯,吃了之后能夠讓人感覺身體暖暖的?!睂<抑д小?/p>
補充足夠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很重要。“研究顯示,攝取一定量維生素C能明顯減少因寒冷而導致的直腸溫度下降,并可緩解腎上腺的過度應激反應,增強身體對寒冷的耐受性。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包括青椒、冬棗、花菜、沙棘、獼猴桃、草莓、西紅柿等?!睂<医ㄗh。
“寒冬養生的關鍵,不是比誰更抗凍,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溫度平衡?!睂<冶硎?,無論是添衣還是減衣,只要能讓身體保持舒適、避免受涼,就是最科學的過冬方式。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