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做任務“賺金幣”、陷入微短劇“微陷阱”、非理性網購成癮……
老人緣何“困”在手機里?
據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 今年春節,不少回家過年的人發現,家里的老人使用手機甚至比年輕人還“上頭”。第三方平臺QuestMobile統計數據顯示,老年群體月人均使用網絡時長達129小時,其中短視頻以35.1%的占比高居使用時長榜首。
——有些老人沉迷于做任務、“賺金幣”。
這幾年,四川的李奶奶迷上了“賺金幣”。“看一個半分鐘的廣告獲得10個金幣,集滿1萬個金幣兌換1元現金。一天刷個不停,賺不到2塊錢,奶奶還樂此不疲。而且在平臺算法規則下,隨著使用時間變長,收益會不斷減少。”李奶奶的孫女說。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讓老人沉迷的賺錢類App背后都有著精心設計的繁瑣程序,完成任務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現金提現更是關卡重重。
——有些老人陷入微短劇的“微陷阱”。
不久前,云云意外發現60多歲的母親迷上了“豪門”“閃婚”“保姆”類微短劇。更離譜的是,母親一個月的微信支付賬單竟高達1萬多元,仔細查看付款記錄才發現,這些花銷由多筆數十元的小訂單組成,收款方多為“XX劇場”“XX短劇”,幾乎都是自動扣費。
“這些微短劇平臺付費陷阱很多,剛開始幾分錢就能解鎖新的一集,但付費頁面隱蔽地勾選了默認自動續費等選項,老年人不知不覺中就開啟了自動扣費功能。”云云說。
——有些老人非理性網購成癮。
山東的劉奶奶最近養成了“蹲守”直播間買保健品的習慣。一些主播編造“兄弟反目”“夫妻分離”“千里尋人”等故事,常使用“現在只有最后一批貨,爸爸媽媽們快點幫幫我”等話術催促下單。劉奶奶堅信這些內容是真的,認為自己購物就是在做好事。
這些在年輕人看來很容易被識破的套路,為何總能輕松“拿捏”老年人?
“種種網絡沉迷行為,暴露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魏萬青說,隨著空巢家庭增多,互聯網成為老年人重建情感和社會支持網絡的重要渠道,短視頻和直播間里的一聲聲“家人們”“爸爸媽媽”,填補了他們現實社交的匱乏。
置身于數字化社會,老年人融入互聯網是大勢所趨。如何掃清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過程中的陷阱?如何將網絡工具轉化為老年生活的賦能手段?
早在2021年,工信部就曾發布《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明確指出適老版界面、單獨的適老版App中,嚴禁出現廣告內容及插件,也不能隨機出現廣告或臨時性的廣告彈窗。
“幫助老人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生活,平臺負有重要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誠等表示,平臺應對面向老年群體的健康類信息加強審核,持續優化算法設定,不過度向老年人推送同一類型內容。同時,還可對65歲以上用戶增設“彈窗提醒”“防沉迷提示”等功能,在大額付款、連續上網超過一定時長等情形下,提醒老人規避風險。
受訪專家認為,不少老人退休后面臨社交“斷裂”,很容易因無所適從而沉迷網絡世界。助力老年群體擺脫網癮,需要強化適老化設施保障、增加社區服務供給,在現實生活中對他們給予更多關心,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來源:新華社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