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精力”人群,稍微一動就感覺累,睡一覺起來還是疲憊
蔫頭耷腦怎么辦 元氣滿滿亦可期
輕微活動后感到體力透支;注意力渙散效率低下;對事物興趣減退,還伴隨拖延行為;持續情緒低落;休息后仍感到疲憊……社交媒體上熱議的“低精力人群”特征,你占了幾條?
當下普遍存在的精力匱乏現象,究竟是心理問題、惰性使然,還是生理機能失調?與之相對的高能量人群,他們充沛的活力究竟是先天體質優勢,還是掌握了科學管理能量的方法?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和你一起探究這一現代人普遍面臨的精力困境,為你揭示背后的真相。
身體疲憊、大腦卡頓
心理專家:低精力并非憑空出現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低精力’的狀態。”2024年度健康潮鳴號創作者、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浙江省中山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主任醫師裴雙義指出,“低精力人群”是指長期處于精力匱乏、身體易疲勞、精神狀態萎靡的群體,其核心特征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疲憊感,且這種狀態持續時間較長,并非短期疲勞,可通過休息快速緩解。
“低精力狀態并非毫無征兆,身體、情緒和認知等多個方面都會釋放出明顯信號。比如身體頻頻發出‘疲憊警報’,明明沒有進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卻感覺萎靡不振,仿佛被無形的力量抽走了所有精力;情緒處于‘失控邊緣’,低落、起伏不定、興趣缺失;還有可能出現大腦的‘卡頓現象’。”
在裴雙義看來,低精力狀態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可以從睡眠、飲食、運動、壓力等方面探尋低精力背后的“罪魁禍首”,從根源上調整“自救”。
比如加班熬夜、日夜顛倒、睡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不良的睡眠習慣,都會破壞正常的睡眠節律,使大腦和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從而引發低精力狀態。過度依賴高糖、高脂肪、高鹽的加工食品,雖然能帶來短暫的味覺滿足,但會使血糖迅速升高,隨后又快速下降,導致精力難以維持穩定。運動能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這些物質能夠改善情緒,緩解壓力,提升精力水平。相反,長期缺乏運動,不僅身體代謝減緩、機能下降,還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同時,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身體會分泌大量的皮質醇等應激激素,這些激素會干擾身體正常代謝,導致免疫力下降、睡眠質量變差,進而引發低精力狀態。
除了上述常見因素,一些疾病也會導致低精力狀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貧血、慢性疲勞綜合征等。這些疾病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藥物副作用,環境因素如高溫、高濕、空氣污染等也可能對精力水平產生影響。
精力不足別擔憂
中醫建議:多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
不過,你也不用為“別人時刻精力充沛,我卻稍微一干活就累”而感到過分擔憂。
“在大部分情況下,低精力并不屬于器質性疾病,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浙江省中醫院腎內科副主任中醫師葉黎青說,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就像新款手機往往會比老式同型號手機的電池容量要大,有的人自出生就是高能量人群,再加上其“原裝充電器”功能強,短暫休息幾個小時,身體就“滿電”了;而有的人先天稟賦不足,即使下班后早早上床休息,在應付高強度的工作后仍會“力不從心”。
“這也很好解釋了最近登上熱搜的話題——為啥下午四點后人就不太想工作,其實是身體在快沒電前所發出的紅燈提醒。”葉黎青提到,在精力轉化的復雜過程中,脾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若功能受到影響,就好比給高性能馬達配了四個自行車輪,再怎么提速也跑不快。”
中醫素有夏日養脾的說法,高溫多雨的夏季,脾生濕氣,這又會間接影響負責調通水道的肺和專管疏泄的肺;而夏為火,心屬火主神明,此時極易出現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緒中暑”問題,多思多慮耗傷脾氣,這種來自內外的干擾,會降低身體對營養的轉化效率,氣血不足,精力自然大打折扣。
那該怎么改善呢?其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每天把自己逼得像陀螺,當精力消耗遠大于生成,就會產生“整個身體被掏空”的倦怠感。“如果天生不足,就后天縫縫補補。”葉黎青建議,在面對這種類似疲勞綜合征的亞健康問題時,可多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如健身、逛街、看電影等,因此分泌的多巴胺能起到調整精神狀態的作用。此外,可以在專業中醫師的辨證論治下,選擇合適自己體質的茶飲針對性查漏補缺,或通過推拿、針灸、拔罐等中醫適宜技術疏通經絡,健脾祛濕。
一天連軸轉12個小時
高能量醫生靠什么保持好精力
前陣子,“共潮抗癌”科普智庫專家、浙大二院胸外科負責人范軍強分享工作日常的短視頻《高能量醫生的一天》引發關注,最高單條點贊超50萬。
視頻展現了范軍強緊湊的一天:清晨參與復雜病例討論,半天限號門診接診四五十位患者、處理線上問診,參加學術會議,錄制科普視頻,晚上還需出診延時門診,直至八點多下班。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節奏讓網友驚嘆不已:“這精神頭和身材哪像50多歲!”“外科醫生的能量深不可測!”“我上一天班都累,范主任如何保持精力?”
面對大家的疑惑,范軍強淡然回應:“這并非我多厲害,外科醫生普遍如此,我只是真實呈現了大家的日常。”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一天連軸轉十幾個小時,依然精力充沛呢?范軍強分享了幾個“秘訣”。
“運動是好身體的根基。”范軍強說,他自大學起便養成運動習慣,從醫數十年始終堅持,即便再忙,也堅持每天6點起床,進行半小時核心肌群鍛煉。
他強調運動無需復雜,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如健步走或簡單核心訓練,長期堅持對提升體力精力大有裨益。
飲食方面,范軍強注重營養搭配:早餐保證優質蛋白,午餐在醫院食堂,以高蛋白低碳水為主,晚餐則控制在八分飽,避免過飽影響消化和睡眠。
面對復雜手術帶來的壓力和精力消耗,他的經驗是“別硬撐”,該休息時就停下。“我會在兩臺手術的間隙,抓緊時間瞇一會兒,讓身體和腦子都得到放松。”
在范軍強看來,自己能保持高能量狀態,并不是中了“基因彩票”,而是源于長期自律的生活習慣。他特別強調需戒煙限酒,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飲食,以維持清爽的身體狀態。
“長期吸煙不僅損害呼吸和心血管系統,尼古丁依賴后戒斷還可能加劇疲勞困倦,影響精神狀態。”他特別強調。
門診、手術、教學、科研……每項工作都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范軍強坦言,醫生們努力保持良好身心狀態,才能在患者需要時,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去救治,能服務更多患者。
(隋雪 蔣升 劉千)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