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報道 美國《財富》雜志網站4月12日發表題為《教子有方:四種育兒方式——科學告訴你哪種最佳》的文章,作者是貝絲·格林菲爾德,全文摘編如下:
從虎式育兒到熊貓育兒,這些新奇育兒方式的名稱往往會讓人聯想到動物園,但其實大多數都只是20世紀60年代專業人士提出的四種基本育兒風格的流行演變。
當時,臨床和發展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三種主要育兒方式,之后在20世紀80年代,她根據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埃莉諾·麥科比和約翰·馬丁的研究成果,又增加了第四種。
這四種育兒方式是其他所有育兒方式的核心。本文將介紹這四種育兒方式,包括如何將它們結合起來,以及哪一種是最好的。
專制型育兒
這種育兒方式基本上屬于老派、基于恐嚇的“家長說了算”的方式——嚴格、高期望值、缺乏溫暖、規則嚴苛、不加解釋,以及對不服從的嚴厲懲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包括2017年的一項薈萃分析在內的研究發現,嚴苛的紀律和精神控制是導致孩子行為隨時間推移出現惡化的兩大原因。大量研究一直將專制型育兒與兒童負面發展結果聯系起來,包括攻擊性、不良行為、健康問題、焦慮和人格解體。
特倫斯·桑維克托斯和瑪格達·門德斯2022年在《珀爾斯統計》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由于對表現欠佳后果的忌憚,由專制型父母養育的孩子往往會努力表現。此外,他們一般會較為高效地遵循確切指示來實現目標。然而,這種育兒方式也會導致孩子出現較高程度的攻擊性,同時孩子也可能會表現出害羞、社恐、猶豫不決等特性……還可能出現自尊問題。”
美國心理學工作者協會指出,專制型育兒的其他名稱/子類型包括:激進式教育、嚴格式教育和虎式教育——不過,2011年由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宣揚的這最后一種育兒方式與專制型育兒并不完全吻合,因為它既包含嚴苛規定等極度負面的教育方式,也包含非常積極的教育方式,如給予溫暖和支持。
放任型育兒
“放任型父母通常是溫馨和支持型父母,通常對孩子抱有最低的期望值,”桑維克托斯和門德斯指出,“他們很少給孩子強加規定,同時保持開放式溝通,讓孩子獨立應對各種情況。”采用這種育兒方式的父母不會設置太多紀律規定,因而“比起傳統的專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往往更像是孩子的朋友”。
一個放任型父母可能會縱容孩子熬夜到很晚,即便第二天還得起個大早去上學。他們不給孩子設立規定或界限,永遠不會對孩子說不,他們不想讓孩子傷心。
麥科比和馬丁的研究發現,這一類型的養育方式也與負面發展結果相關,包括焦慮、抑郁、孤僻行為、健康問題以及行為問題,包括在學校的不當行為和違法犯罪。但同時也與“社交技能、自信、自我理解和積極應對問題”相關。
此類育兒也被稱為溺愛式教育或寬容式教育。“低要求育兒”播客的主持人阿曼達·狄克曼認為,我們需要戰勝對放任型育兒的恐懼和武斷,“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甚至接受放任型育兒了”。
權威型育兒
鮑姆林德認為,權威型育兒介于專制型和放任型這兩個極端之間。
《珀爾斯統計》雜志的文章指出,權威型育兒的特點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具有親密的養育關系,家長設定明確的期望和指導方針,并解釋懲戒的原因”。家長不將紀律視作懲罰,而是視作一種支持的手段,鼓勵孩子在設定目標和期望方面具有自己的發言權,培養開放式親子溝通。文章稱:“這種育兒方式通常會帶來最健康的育兒成果,但要求雙方均具有極大的耐心并付諸努力。”
《兒童與家庭研究雜志》雙月刊2018年的一篇文章指出,麥科比和馬丁的研究表明,權威型父母養育的孩子擁有最積極的發展。該文章稱,這種育兒風格“一直與青少年的積極發展結果相關,如社會心理能力和學業成績”。
各種現代形式的權威型育兒包括自由放養式育兒(更寬松,更接近于放養,但仍有原則,且不遵守原則會帶來后果)、燈塔式育兒、溫柔育兒(既堅定又慈祥)、熊貓育兒,以及育兒專家貝奇博士提出的“堅固育兒”。她解釋說:“家長在表現出情感共鳴的同時仍然保持邊界感……這種教育方式能夠建立起牢固的親子關系,打破代溝,從而真正改變人生。”
忽視型育兒
這是鮑姆林德根據麥科比和馬丁的研究增添的第四種育兒方式。
忽視型育兒的特點是給予孩子高度自由,并采取不干涉的態度。桑維克托斯和門德斯寫道,雖然這類父母可能還是會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但他們在情感上是漠然的,脫離孩子的生活。他們更傾向于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對孩子缺乏情感依戀。
他們寫道,在這種養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往往表現出適應力,或許比其他方式養育出的孩子更加自立。然而,這些技能通常是被迫發展出來的。此外,他們可能還會面臨一些問題,如難以控制自身情緒,應對問題的策略欠佳,遭遇學業困難,以及難以培養或維系社會關系”。
麥科比和馬丁發現,這種育兒方式的結果在各個方面均是最差的,如“缺乏自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學習能力差、反社會行為,以及犯罪、焦慮、抑郁和軀體(身體)問題”。(編譯/文怡)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