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同步宣布,全面取消“僅退款”政策,消費者收到貨后的退款不退貨申請,將由商家自主處理。
“僅退款”在2021年時被拼多多率先推出,后在2024年被京東、淘寶、抖音、快手等相關平臺相繼引入。就此,持續四年的“僅退款”售后之舉正式宣告落幕。
昔日,“僅退款”作為消費者在遇到商品問題時的快速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也有效遏制了假貨泛濫、惡意拖延退款等亂象。但這一政策雖以“消費者友好”為名,卻因漏洞頻出飽受詬病,比如,“僅退款”蛻變成了“羊毛黨”的神器。有些人專門鉆這個空子,買了東西就申請“僅退款”,而東西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留下。
久而久之,該政策助長了個別消費者的不當行為,甚至被部分群體惡意利用,形成了“0元購”產業鏈,對商家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與經營困擾。這種情況難免讓部分正常守規經營的商家失卻提升商品質量的信念,取而代之的是尋求低價傾銷內卷政策,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當惡意消費和低價傾銷一起作妖,內卷的電商行業就不可能有贏家。
因此,重新審視“僅退款”的規則合理性,顯得很有必要。取消無序的“僅退款”,有助于電商行業從低價競爭回歸良性競爭,保障買賣雙方的交易公平,通過規則重構推動行業深耕質量,實現從規模優先到質量優先的進化。同時,可釋放更大的消費活力,也能促進平臺健康發展。
當然也有人擔憂:退款不退貨轉為買賣雙方自主協商處理后,是否意味著消費者失去維權利器?平臺又如何確保商家不會濫用自主權?協商機制若缺乏第三方監督,會不會演變為弱勢消費者與強勢商家的不對等博弈?對此,要求平臺必須推動更理性的交易溝通作為基礎,并同步構建更精細化的糾紛仲裁體系,推動更理性的交易溝通,比如,引入區塊鏈存證、AI客服協商等工具。
此次電商平臺全面取消“僅退款”,是行業發展的選擇,是對市場秩序的重要修復,保障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權利義務的平衡,是平臺經濟從無序競爭向良性生態發展的舉措。只要商家和顧客沿著良善互信的軌道雙向奔赴,建立商家與消費者的雙向信任,共赴公平之約,這場變革的最終受益者將是所有秉持誠信原則的參與者。
(審核:歐云海)